疝气七法
疝,有两种解释,一指少腹牵引睾丸作痛,或睾丸肿痛:一指腹中攻击作痛。张子和说:“诸疝皆归肝经”。肝乃厥阴之脉,络阴器,抵少腹,故疝气多与肝有关。中医将疝分成寒疝、?疝、水疝、狐疝、气疝等,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治疝经验,临床疗效颇佳。兹将治疝七法分述如下:
(一)温肝散寒,以缓疝痛
寒疝,阴囊冷痛,睾丸硬结,得温则减,逢寒则重,甚则坠胀,四肢逆冷,便溏溲长,舌淡腻,脉沉迟。宜用温肝散寒方法。
炒小茴香6克肉桂子4克高良姜4克干姜4克沉香1.5克吴茱萸5克附子6克(先煎)
加减法:
若兼肝郁气滞者,先以疏调之剂,或于方中加香附10克、木瓜10克、晚蚕砂30克(炒)。
若中气虚者,方中加*参1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艾叶6克。
若寒邪较重,服上药有所减轻,但不能尽愈者,可于方中增附子之量至10~20克,吴萸加至10克,再加川椒目6克。
外用熨法:
食盐克炒热,加茴香子60克再炒,以香味出为度,加食醋60克,熨痛处。
(二)温寒化湿,以消囊肿
?疝,睾丸肿大重坠,如斗如升,不痒不痛,周身酸楚,腰重作痛。此属阳气不足,湿邪下注,必须用温寒化湿方法。
柴胡6克升麻6克小茴香10克川楝子10克(巴豆同炒,去巴豆)木香6克荜茇6克附子6克(先煎)茯苓12克
加减法:
若湿邪较重时,加苍术6克、防风6克、赤苓10克。
若属络脉不和者,加桑枝15克、丝瓜络10克,赤芍10克、红花6克,以通络活血。
(三)清化湿热,以退囊肿
水疝,阴囊水肿疼痛,光亮透明,甚则痒出*水,少腹按之有水声,脉象沉实且数。用清化湿热方法,以利三焦,而退囊肿。
川楝子10克大腹皮、子各10克栀子10克*柏6克*芩10克茯苓30克车前草12克橘核10克防风6克
加减法:
若三焦不利者,可加苏叶6克、杏仁10克,以宣肺气,并畅三焦。
若湿盛而热象不显,气机阻滞,三焦不通者,可酌情加宣阳化湿之品,药如:桂枝6克、白术10克、生姜3克、茯苓10克。
(四)温下元,调气机,以退疝肿
寒湿水疝,舌白苔滑者,脉象沉迟。可用温下元,调气机方法,以退疝肿。
橘核10克荔枝核12克炒小茴香10克川楝子10克海藻15克昆布15克通草3克
加减法:
如脉迟身冷,面色苍白,当加桂枝3克、附子3克(先煎)、川椒3克,以温肾化水。
(五)行气逐水,消肿拈痛
水疝实证,脉沉滑有力。可用行气逐水方法,以退囊肿而拈痛。
川楝子10克炒小茴香6克海藻15克黑、白丑末各1克(冲)
加减法:
若药后水肿见轻,可去黑、白丑,酌加通阳气而利三焦之品,如苏叶6克、桂枝6克、生姜皮3克、冬瓜皮15克。
(六)补中举陷,以退狐疝
疝病气虚,行动站立则发作,偏坠沉重,卧则缩回少腹。古称“狐疝”,可用补中举陷方法。
*芪15克*参15克升麻6克柴胡10克陈皮6克炒小茴香6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橘核10克荔枝核10克
加减法:
若中气过虚,阳气不足时,加肉桂6克、附子6克,并可加人参粉3~10克(分冲)。
外治法:
可用“丁”字托垫,或加外用洗药、敷药。
(七)温肝理气,以缓疝痛
气疝因气滞而引发,以气窜为主者,治当温肝理气,以退其疝,可用天台乌药散之类。
旋覆花10克(包)炒小茴香3克橘核10克青皮6克川楝子10克(同巴豆炒过,去巴豆)沉香末1克(冲)
加减法:
若因气郁或暴怒而疝气发作,可加苏叶、梗各10克,杏仁10克,以宣肺气而畅三焦。
若有郁热时,可用苦寒泄热,疏理气机的药物,配合外用熨敷。
附:奔豚气(二法)
奔豚气是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中及咽部,如猪之奔,来势甚猛,甚则至厥。病虽似重,但纯属自觉症状,并无器质性病变,相当于现代医学之神经官能症。临床常见的有两种类型,治疗法则如下。
(一)苦泄折热,降逆定冲
惊恐之后,肝郁蕴热,气机横逆,甚则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形体瘦弱,面色干黑,心烦急躁,溲赤便干,甚则夜梦惊急,脉多弦细滑散,可用泄肝热、降气逆方法,仿奔豚汤意。
生桑皮15克白芍15克生草6克半夏12克*芩10克葛根10克川楝子10克代赭石10克
加减法:
若大便干结,舌苔*厚质红者,可加龙胆草3克、瓜蒌20克、片姜*6克。
若血虚体弱者,可加养血药物。也可用甘草20克、大枣20枚、浮小麦30克煎汤送逍遥丸6克。亦可用四物汤、二至丸合方化裁。
(二)温阳散寒,降逆定冲
素体心阳不足,水饮内停,偶遇惊恐,水寒之气上冲,自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神志不安,神疲乏力,舌胖苔白,脉沉弱。宜用温阳散寒方法,仿桂枝加桂汤。
桂枝10克白芍15克炙草10克生姜3克大枣20枚上肉桂粉1.5克(冲服)
加减法:
若中气不足者,可加参、芪、苓、术之类。
若下元不足者,可加附子10克(先煎)、干姜6克。
这种病主要因情志抑郁而起,应当告诉病人,注意心情愉快,锻炼身体,饮食宜于清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