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雾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发生肺结核职业暴露,该怎么预防用药和追踪 [复制链接]

1#

引言:年国家卫健委下发了《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试行)》,此基本制度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必须遵守和严格执行的基本要求,具有“底线性”、“强制性”。

此制度将医务人员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从常见的血源性职业暴露扩大至血源性暴露、呼吸道暴露、消化道暴露和接触暴露等病原菌的职业暴露,虽然给院感人员的工作量带来增加,但是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带来了好处。

那如果出现肺结核职业暴露,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肺结核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痰涂片阳性肺结核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与涂片阳性病例密切接触的人群,极易受传染和发病,接触的时间越长,造成接触者感染的危险也就越大。一个涂片阳性肺结核病人如果得不到正规治疗,一年中可传染10-15人,被感染者一生中发生结核病的可能性约为5-10%。所以说,对涂片阳性肺结核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检查和必要的宣传教育,以早期发现病人并给予彻底治疗,这是结核病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密切接触者的筛查方法

筛查对象主要是痰涂片阳性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因肺结核潜伏期长,发病机制复杂,加上患者所接触人员的范围广、场所多,往往对密切接触者范围的界定带来一定困难。国内外对密切接触者调查范围的界定不尽相同。密切接触者的判定需综合考虑肺结核患者的病情及传染性、密切接触者的身份、接触的强度与频率等因素(具体的判定可参照学校结核病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处置专家共识(年)中的标准)。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旨在早期发现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TBI)者和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并尽早给予治疗并加强管理,以减少新患者的产生和由此而引起的进一步传播。

1.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TBI)者筛查:

目前,常用于LTBI检测的方法有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现阶段对于LTBI筛查的建议如下:

(1)TST和IGRA均可用于LTBI的筛查,以TST为首选检测方法。

(2)对以下不能进行TST检测的密切接触者,应采用IGRA进行检测:有TST禁忌证者;48~96h无法查验TST结果者;其他原因不适宜进行TST者。

(3)考虑到TST结果可能受卡介苗(BCG)接种影响,对TST试验阳性者可进一步采用IGRA帮助确认。在发达国家IGRA正逐渐取代TsT试验作为潜伏性结核感染的首选检测方法。

2.活动性肺结核筛查:

症状筛查是在密切接触者中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重要手段。胸部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活动性肺结核必不可少的方法。胸部影像学常用检查技术包括胸部X线摄影(简称“胸片”)和胸部CT扫描。现阶段活动性肺结核的筛查流程和手段建议如下:

(1)对15岁以下的密切接触者,应先进行症状筛查和LTBI检测。对筛查发现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或TST强阳性者或IGRA阳性者再进行胸片检查。

(2)对15岁及以上的密切接触者应同时进行症状筛查、LTBI检测和胸片检查。

(3)应首选胸片进行筛查,当胸片无法确诊时,可考虑使用胸部CT扫描进行鉴别诊断。不建议首选胸部CT扫描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

(4)对胸片异常或肺结核可疑症状者,以及胸片未见异常但TST强阳性或IGRA阳性者,应进行病原学检查;对于病原学阴性者可考虑进行胸部CT扫描,以及时发现病变较轻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

二、抗结核药物预防性治疗方案

1.治疗对象:

综合世界卫生组织、我国和欧美国家有关指南,建议在排除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且无服药禁忌证的前提下,LTBI抗结核药物预防性治疗(简称“预防性治疗”)的对象为:

(1)进行了TST检测者:硬结平均直径≥15mm或局部出现双圈、水疱、坏死及淋巴管炎等强阳性者;

(2)进行了IGRA检测者:结果为阳性者。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预防性治疗是在知情、自愿的基础上实施,许多人员拒绝接受预防性治疗,从而导致续发患者不断产生。因此,院感专职人员应充分认识到预防性治疗的重要性,积极动员密切接触者接受预防性治疗,提高预防性治疗的覆盖率,以减少LTBI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

2.治疗方案: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并使用的预防性治疗方案主要有异烟肼单用6或9个月、利福平单用3~4个月、异烟肼和利福平联合使用3~4个月、异烟肼和利福喷丁联合间歇使用3个月(详见下表)。

3.预防性治疗期间的管理:

为保证预防性治疗对象能够按疗程规律服药,及时发现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应该对接受预防性治疗的LTBI者采取以下管理措施。

(1)要采取服药监管措施:要指定专人督促服药对象按时服药,并定期接受随访复查,作好记录;对于不规律服药或未完成全疗程服药的对象,应在首次筛查后的3个月末、6个月末和12个月末进行胸片复查。完成全疗程治疗的服药对象,在疗程结束时进行胸片复查。

(2)要进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处理:预防性治疗前,需排除预防性治疗对象对治疗药物存在禁忌证,检查肝肾功能、乙型肝炎“二对半”和血常规,如果发现异常,需综合评估后方可进行预防性治疗。治疗1个月以内,每2周进行1次肝功能复查,以后每个月进行1次肝功能复查,直至疗程结束。服药对象在服药过程中出现恶心、乏力和皮疹等不适症状,应告知其立即就诊,根据临床建议随时复查。

四、停药指征

1、符合以下任一情况者,应停止预防性治疗。

(1)完成规定疗程。

(2)发生抗结核药物*性反应或变态反应导致不能继续服药。

(3)出现活动性结核病灶。

(4)因其他各种原因不能继续完成疗程。

2、拒绝接受预防性治疗者的医学观察

需接受预防性治疗的密切接触者,若拒绝接受治疗,应在首次密切接触者筛查后3个月末、6个月末和12个月末各进行1次症状筛查和胸片检查。如发现有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或胸片检查发现异常者,应告知其立即就诊。

3、不符合预防性治疗者的医学观察

对不符合预防性治疗指征的密切接触者应开展医学观察,要特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